世界读书日|读书分享《在峡江的转弯处》
2023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。手捧书籍,就是手捧希望;开卷读书,就是打开世界之窗。让我们把握今天,用知识来武装自己,为精神打气,为人生奠基;让我们亲近书本,与经典为友,与博览同行,汲取知识的灵气;让我们遨游书海,享受读书的快乐,享受生活的快乐,感悟生活的真谛。
无论你是20岁、30岁、40岁还是50岁你一定要读一读陈行甲的这本人生笔记《在峡江的转弯处》,作为一名非媒体人,读完之后,我都有强烈的冲动想要采访他,想要与陈行甲对话,我想问一问他为何总是不选阳光道,偏爱走这独木桥?
陈行甲是谁,或许你并不陌生,他出生在湖北山区的贫困人家,努力考上湖北大学,又在工作近十年后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,在湖北兴山县任职期间又赴美国芝加哥留学深造。本来可以留在大城市,却又回到老家一步步做到了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湖北巴东县县委书记,2015年曾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。2016年,他又辞官做起了公益,2019年摘得“我是演说家”全国总冠军。我很好奇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?
陈行甲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,他有过底层人的挣扎和彷徨,有过“草根”的自卑和无助,被人抢劫过,也与人进行过生死搏杀,领略过人性的卑鄙和丑陋,也体会过人性的高尚与美好。书中有这么一句话:“一个追求理想的灵魂就像奔向大海的河流,路途注定是艰难曲折的,但是只要向着大海的方向不变,最终会绕过那无数的漩涡与暗礁,奔向一马平川东流入海。”这是陈行甲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时工作和生活的映照,那段经历是他从政生活最灿烂的篇章,最高光的时刻,同时也是最残酷的考验。他的人生上半场堪称一部现实版的《人民的名义》,在执政湖北巴东县的五年时间里,他用种种创新亲民的举措彻底改变了巴东的贫瘠和民众的精神面貌,并创造了反腐的传奇,亲手送进监狱87名官员和不法商人。他被称为“反腐书记”,一个可以将生命置之度外,将责任扛在肩上的人,敢于打破官场“潜规则”,敢于揭露官场“潜规则”,许多人想说,不敢说,想做,却不敢做的事,他做到了。他让身处一职的我们明白清廉正直的意义所在,清廉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,不是一蹴而就,而须“时时勤拂拭”。提醒我们应主动拧紧价值观的总开关,始终坚守思想信念的“高压线”,严守纪律规矩的“底线”,筑牢修身律己的“防线”,扣好廉洁从政“第一粒扣子”,坚决做到慎权、慎独、慎微、慎友,永葆自己的初心本色。 读这本书我几次泪流满面,对陈行甲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个女人是他的母亲和妻子。小时候他们村里有一户姓潘的人家,家里贫困并育有7个孩子,潘家经常到陈行甲家借盐吃,因为担心被拒绝,所以每次派不同的孩子来借,借了从来不还。陈行甲当时还小,他就问妈妈:“为什么他们借了不还还要借给他们?”他的妈妈说:“人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,怎么会借盐吃呢?我们不借给他们,他们就没有地方去借了。”她的言行深刻地影响着陈行甲,在陈行甲成为一个左右一方的官员时,可以怀着和她一样的悲悯之心来对待弱者,可以耻于在贫困的土地上锦衣玉食从而坚守干净从政的底线。母亲给他描绘了柔软干净纯粹有力量的童年底色,爱人给他供给了无私温暖充满奉献的爱与支持。
陈行甲与他的妻子霞相识于美好的大学校园,二人暗生情愫,渐行渐近,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你喜欢的那个人也深深地喜欢着你。在陈行甲决定深入大山扎根基层的时候,他的妻子不远千里从广东跑到了鄂西山区,为他放弃了城市里的高薪生活,来到了大山里与他结婚生子,陪他一路前行。在陈行甲不堪重压患上重度抑郁症濒临崩溃的时候,他的妻子力排众议,跨省转院,并24小时守候在他的身边,为他唱起了那首闪亮的日子。带着他走出了黑暗,走向光明,也正是在妻子的支持下陈行甲无论经历怎样的困难,他都能坚守内心,忠于灵魂。如果说母亲是在陈行甲心中播撒为人正直,做官清明种子的那个人,而妻子则是用心保护,好好浇灌种子的那个人。正是这两个女人成就了陈行甲,哪怕经历众多磨难,他依然是那个拥有热血和理想的快意少年。
其实在他身上我看到更多的便是难得的少年感,什么是少年感?是人到中年,知道世间有太多的险恶,仍然相信真善美的存在,是认识真相之后,仍然热爱生活。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在想,当我的人生走到中年是否能够像陈行甲一样依然心怀热诚,天真如故呢?或许我们每一个人不能活成另外一个陈行甲,但我依然希望这个世界多一些陈行甲,希望你的心里有纯真,身上有力量,眼中有光芒。最后我要以书中印象最深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分享:“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,同情过的人,呼唤过的正义,渴求过的尊重,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。是这根基,让我们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,品尝了诱惑,经历了幻灭,领受了嘲讽,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“共情”的底色。”希望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宽容个性、鼓励纯粹与真实的环境中,不用经历那些被迫的义无反顾和沧桑变化!祝愿大家都可以像陈行甲这般活成自由且温暖的自己,追随自己的内心,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!(张夏阳/文)